摘要:
目的 探讨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失败的原因,并重点分析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 70 例,其中男 41 例,女 29 例,年龄 18~57 岁,平均年龄 ( 33.6±10.4 ) 岁,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AOSpine 骨折分型均为 A3、A4、B、C 型等不稳定骨折.统计两组患者骨折节段及 AO 骨折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 ( distance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 shifting,DFVS )、脊柱侧 ( 后 ) 凸 Cobb's 角.依据术后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恢复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良好组 ( A 组 ) 和力线失衡组 ( B 组 ),分析两组患者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 本组 70 例中,力线良好组 49 例,力线失衡组21 例,其中矢状位力线失衡 9 例,冠状位力线失衡 7 例,矢状位力线合并冠状位力线失衡 5 例.组内比较:A 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 ( 11.1±7.1 ) mm 和 ( 0.9±1.3 ) mm,脊柱侧凸 Cobb's 角分别为 ( 6.3± 7.3 ) ° 和 ( 1.0±1.3 ) °,脊柱后凸 Cobb's 角分别为 ( 16.2±9.9 ) ° 和 ( 7.9±8.2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01 ).B 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 ( 9.2±6.0 ) mm 和 ( 4.2±3.6 ) mm,脊柱后凸 Cobb's 角分别为 ( 17.8±9.5 ) ° 和 ( 7.7±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01 );而脊柱侧凸 Cobb's 角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 ( 后 ) 凸 Cobb's 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术后 1 周,A、B 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和脊柱侧凸 Cobb's 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01 ).末次随访时, A、B 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 ( 0.8±1.4 ) mm 和 ( 4.2±3.9 ) mm,脊柱侧凸 Cobb's 角分别为 ( 0.9±1.2 ) °和 ( 4.2±6.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01 ).结论 导致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失衡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在骨折复位过程中,应尽可能恢复脊柱力线平衡,减少内固定手术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