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滇东南特有濒危植物长梗杜鹃花粉形态及其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为长梗杜鹃进一步的遗传育种、花粉种质保存和传粉生物学等相关保护利用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并为系统分类研究作旁证.[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长梗杜鹃花朵不同发育时期(花蕾膨大期、花瓣初开期和花瓣盛开期)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通过TTC染色法对开花当天不同时段及开花后不同天数的花粉活力进行了快速检测;做L25(53)正交试验探讨10g·L-1琼脂和不同浓度的蔗糖、H3BO3、CaCl2组成的培养基配方对长梗杜鹃花粉萌发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其花粉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花蕾膨大期到花瓣盛开期,花粉逐渐成熟,为四合体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四合体直径为43.065.4μm,平均51.3μm;单粒花粉近球形且表面有粘丝,具三孔沟.在扫描电镜下,花粉粒外壁为均匀的颗粒状,孔沟周围颗粒细密呈波状突起;在光镜下,花粉粒外壁为内外2层,厚度约相等为0.81.2μm.长梗杜鹃整个单花花期花粉活力较强,于开花当天9:00达最高,为92.18%,至花末期(花后第9天)仍保持着48.5%的活力,适宜做父本开展相关杂交育种工作.长梗杜鹃开花当天9:00的花粉在10g·L-1琼脂+100g·L-1蔗糖+200mg·L-1 H3 BO3+0 mg·L-1 CaCl2的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达90.26%;极差分析表明,影响长梗杜鹃花粉萌发率高低的主次顺序为蔗糖→CaCl2→H3 BO3,一定浓度的蔗糖和H3 BO3均起到了很好的促萌效果,而CaCl2的添加则显著抑制了其花粉萌发.此外,适宜的低温有利于长梗杜鹃花粉的贮藏,-18℃条件下贮藏48 d仍有一定的萌发力.[结论]长梗杜鹃特殊的花粉外壁纹饰支持了前人对其系统位置划分的合理性.其较高的花粉活力、适宜的固体萌发培养基及贮藏温度的研究为今后以长梗杜鹃为父本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对其他同属植物花粉形态及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