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其热力强迫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发展和维持十分重要,也会对大气环流场产生深远影响.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中1979-2016年310月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3--5月青藏高原主体由感热占据,感热强度快速上升且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潜热强度较小但随时间而增强.季风爆发后的6-8月,青藏高原感热强度减弱,潜热强度迅速增强且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季风消退后的9-10月,感热与潜热强度相当,但感热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过去38年,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总体呈现微弱下降趋势,潜热呈较弱上升趋势.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感热呈微弱下降趋势,潜热呈上升趋势.东部感热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近年来变化趋势增强,东部潜热通量则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结论与近期全球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变湿这一变化状况一致,通过对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变化分析为下一步运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所获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的变化以及地表加热场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奠定基础.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青藏高原
GAME/Tibet
CAMP/Tibet
局地能量分布
区域能量分布
青藏高原地表能量通量的估计
青藏高原
能量通量
AVIM2
2003-2018 年青藏高原草地的地表层土壤热通量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地表层土壤热通量 G0
Ma 模型
时空变化
草地类型
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联系
青藏高原
伊朗高原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 气象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年,卷(期) 2018,(6)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0-929
页数 10页 分类号 P422.4
字数 661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6/qxxb2018.05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耀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70 1893 27.0 41.0
10 马伟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9 376 11.0 19.0
14 韩熠哲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9)
共引文献  (426)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32)
二级引证文献  (6)
194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1(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2(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3(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4(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气象学报
双月刊
0577-6619
11-2006/P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
2-368
192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4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547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