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探索该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后至伤后7d,采用PiCCO仪监测患者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指数(PC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4h定标1次并记录参数.计算患者伤后第1、2个24 h的补液系数,记录患者伤后1~7d的血乳酸值.对18例患者PCCI、SVRI、GEDVI之间的相关性,SVRI与血乳酸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4~168 h,患者PCCI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8,P<0.01).伤后4、8、12、16、20、24 h,患者PCCI分别为(2.4±0.9)、(2.6±1.2)、(2.2±0.6)、(2.6±0.7)、(2.8±0.6)、(2.7 ±0.7)L· min-1· m-2,与正常值4 L·min-1·m-2比较,明显降低(t=-3.143、-3.251、-11.511、-8.889、-6.735、-6.976,P< 0.05或P<0.01).伤后76、80、84、88、92、96 h,患者PCCI分别为(4.9±1.5)、(5.7±2.0)、(5.9±1.7)、(5.5±1.3)、(5.3±1.1)、(4.9±1.4)L·min-1·m-2,与正常值比较,明显升高(t=2.277、3.142、4.050、4.111、4.128、2.423,P<0.05或P<0.01).其他时间点患者PCCI与正常值接近(P>0.05).(2)伤后4 ~168 h,患者SVRI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3,P<0.01).伤后12、16、20、24、28 h,患者SVRI分别为(2 298±747)、(2 581±498)、(2 705 ±780)、(2 773±669)、(3 109±1 215)dyn·s·cm-5·m2,与正常值2 050 dyn·s·cm-5·m2比较,明显升高(t=0.878、3.370、2.519、3.747、3.144,P<0.05或P<0.01).伤后4、8、72、76、80、84、88、92、96 h,患者SVRI分别为(1 632±129)、(2 012 ±896)、(1 381 ±503)、(1 180±378)、(1 259±400)、(1 376±483)、(1 329±385)、(1 410±370)、(1 346 ±346)dyn·s· cm-5·m2,与正常值比较,明显降低(t=-4.593、-0.112、-5.157、-8.905、-7.914、-5.226、-6.756、-6.233、-7.038,P<0.01).其他时间点患者SVRI与正常值接近(P>0.05).(3)伤后4~168 h,患者GEDVI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704,P>0.05).伤后8、12、16、20、24 h,患者GEDVI与正常值比较,明显降低(t=-3.112、-3.554、-2.969、-2.450、-2.476,P<0.05).其他时间点患者GEDVI与正常值接近(P>0.05).(4)伤后4~168 h,患者EVLWI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P<0.01).伤后16、20、24、28、32、36、40 h,患者EVLWI与正常值比较,明显升高(t=4.386、3.335、6.363、4.391、7.513、5.392、5.642,P<0.01).其他时间点患者EVLWI与正常值接近(P>0.05).(5)患者伤后第1个24 h的补液系数为1.90,伤后第2个24 h的补液系数为1.39.伤后1~7d患者血乳酸值分别为7.99、5.21、4.57、4.26、2.54、3.13、3.20 mmol/L,呈下降趋势.(6) PCCI与SVRI呈明显负相关,r=-0.528,P<0.01.GEDVI与PCCI呈明显正相关,r=0.577,P<0.01.GEDVI与SVRI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05.血乳酸值与SVRI呈明显正相关,r=0.878,P<0.01.(7)除1例患者放弃治疗以外,其余患者全部治愈. 结论 PiCCO监测技术能方便、动态、持续地监测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及容量变化规律,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的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推荐文章
腋动脉采血在大面积烧伤患儿中的应用
腋动脉采血
大面积烧伤
患儿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神经重症
乳酸清除率
脉搏轮廓分析连续心排血量在临床的准确性研究
休克
心排血量
经肺热稀释法
脉搏轮廓分析法
脉搏指示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烧伤 休克,创伤性 血管外肺水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指数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全身血管阻力指数
年,卷(期) 2018,(1) 所属期刊栏目 烧伤休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20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464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1.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斌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51 453 12.0 19.0
2 谢卫国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60 241 9.0 12.0
3 李泽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17 253 8.0 15.0
4 王德运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10 26 3.0 4.0
5 席毛毛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5 10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6)
共引文献  (59)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7)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烧伤
休克,创伤性
血管外肺水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指数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全身血管阻力指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