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解释方式滥觞于先秦诸子,形成于魏晋六朝,到唐达至成熟,在宋诗话中定型为评喻结合、互证互补的诗性阐释。中国诗学认为逻辑推衍的抽象技术性解释反而可能窒息理解的生命性,当然更会压抑乃至湮灭诗歌的生命力。唯有“以诗解诗”,以审美主义的态度对待诗歌阐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理解者的审美冲动和生命力,也才能完好地保全和展现诗歌本身的美感与生命感。换言之,以诗性的方式去解诗,希冀读者能获得对诗歌文本和阐释文本的双重审美愉悦,正是审美主义多元阐释方式的特殊魅力和价值所在。当然,这些阐释特征与道家言意观的影响、诗论家的双重身份以及批评与阐释的非功利性等都有因果关联。
推荐文章
臧克家的现实主义诗学理念
现实主义
新诗
臧克家
理念
"气"的诗学阐释--中国诗学研究的视角转换及思考
元气
生命力
本真
整体人格
论丘逢甲的诗学观
丘逢甲
诗学观
求真
重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多元解释方式及其成因研究
来源期刊 中文论坛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中国诗学 审美主义 诗学解释学 理解与阐释
年,卷(期) zwlt,(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0-136
页数 17页 分类号 TE27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有光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30 11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国诗学
审美主义
诗学解释学
理解与阐释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文论坛
半年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01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0
总下载数(次)
44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