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过程与机制复杂,具有显著的产沙输沙效应,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灾后重建和重大工程安全,是泥石流和土壤侵蚀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本文以震中莲花芯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2008—2010年的三场泥石流,采用多源遥感和GIS等手段,建立数字坡沟系统,融合D-InSAR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生成不同场次泥石流前后的三维地表形变场,研究震后泥石流在不同类型"坡体-沟道-流域"上的多尺度侵蚀产沙特征与物质迁移过程.结果表明:1)2008—2010年三场泥石流,坡体侵蚀总量分别为6.44×105 m3、3.36×105 m3和3.02×105 m3,输入沟道的泥沙总量分别为3.54×105 m3、1.56×105 m3和5.16×105 m3,流域侵蚀总量分别为6.736×105 m3、5.217×105 m3、5.540×105 m3,流域输沙总量分别为3.84×105 m3、2.24×105 m3、2.96×105 m3;2)坡体重力侵蚀产沙量占各级沟道总来沙量的50%以上,是各级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凸凹型坡、凸型坡和混合型坡三类坡体产沙最多,占坡体总产沙量的85%以上,且随沟道级别升高(三级→二级→一级)而呈递减趋势,二级沟道在各级沟道中输沙贡献率最大、达45%,是主沟泥沙重要来源;3)坡体侵蚀量与侵蚀面积及堆积量与堆积面积的比值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坡体产沙量与坡体单元面积的比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坡体侵蚀量、堆积量、产沙量均随其对应面积的增大而增大;4)震后坡体侵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最大侵蚀速率在凸凹型坡体单元、达0.24m/次;流域侵蚀速率也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同时,存在由低到高逐级递增趋势,其中主流域侵蚀速率最大、达0.39m/次;5)各级流域泥沙输移比随流域级别增高而减小,其中主流域泥沙输移比最低、为0.28,三级流域最高、达0.93.研究结果可以为灾区小流域泥沙调控、重大工程选址选线、河流整治和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保障山区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羊道沟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原型选定问题
空间尺度
侵蚀产沙
侵蚀模型
岔巴沟淤地坝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量分析
重力侵蚀产沙
黄土高原
岔巴沟流域
CSLE
治理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研究
治理小流域
侵蚀产沙特征
吕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小流域
水土保持
径流
侵蚀产沙
吕二沟小流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效应 ——以汶川震中莲花芯沟为例
来源期刊 山地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震后泥石流 侵蚀产沙效应 D-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数字坡沟系统 莲花芯沟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山地灾害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0-270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642.23
字数 97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3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东水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19 73 4.0 8.0
2 韩用顺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40 291 11.0 14.0
4 吴淼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5 10 2.0 3.0
7 陈勇国 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6 6 1.0 2.0
8 曹泽辉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7)
共引文献  (235)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7(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震后泥石流
侵蚀产沙效应
D-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数字坡沟系统
莲花芯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山地学报
双月刊
1008-2786
51-1516/P
大16开
四川成都人民南路四段9号 山地所1#楼222室
62-90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34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367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