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试验以机械化酿造糯高粱杂交种辽粘3号、恢复系辽粘R-2和不育系辽粘A-2为材料,通过采用新型螟虫雄蛾诱捕设备对二代螟虫在高粱田的发生规律及诱捕器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宁沈阳春播区高粱二代螟虫发生高峰期为高粱的孕穗—开花期,其对高粱的影响程度为杂交种<恢复系<不育系.诱捕器防治可有效降低螟虫对高粱茎叶、穗柄损伤率,减弱螟虫对高粱叶绿素积累的影响,减小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诱捕器防治杂交种、恢复系和不育系产量可比未防治(对照)产量分别提高12.2%、11.0%和13.9%,其中减少粒重损失是其产量提高的关键.
推荐文章
性信息素粘胶诱捕器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捕二代亚洲玉米螟成虫数量的比较
亚洲玉米螟
性信息素
粘胶诱捕器
频振式杀虫灯
成虫
水稻二代二化螟的危害损失及综合防治措施
二化螟
发生
危害
损失率
防治措施
不同生物制剂对高粱粘虫的防治效果
不同生物制剂
高粱
粘虫
防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粱二代螟虫发生规律及诱捕器防治效果评价
来源期刊 辽宁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高粱 螟虫 发生规律 诱捕器 评价
年,卷(期) 2018,(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35.14
字数 275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1728.2018.06.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邹剑秋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127 789 13.0 24.0
2 朱凯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90 680 12.0 24.0
3 王艳秋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89 583 12.0 21.0
4 张飞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35 112 6.0 8.0
5 刘培斌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0 208 8.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1)
共引文献  (3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粱
螟虫
发生规律
诱捕器
评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辽宁农业科学
双月刊
1002-1728
21-1111/S
大16开
沈阳市东凌路84号
8-21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2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64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