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汉语史上早期出现的“S被V”格式仅是普通的主谓句,并不是虚化后的被字句,这不仅表现在“被”字的语义较为实在,仍表示“覆盖”“施及”“蒙受”或“遭受”义,还表现在其后接成分不具备使结构发生重新分析的能力.文章认为,对虚化后的被字句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因素:一、古汉语介宾结构的前移奠定了现代汉语被字句的整体格局.二、“被”字后接主谓结构为被字结构的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三、受“为+施事者+(所)+VP”结构的影响,被字结构形成了“被……(之)所……”式,使被字结构在句法上一改过去“A+被B”的二分格式,完全定格为“A+被B+C”的三分结构.四、“被”字由“遭受”义向“受动”义的虚化,使得被字结构具备了进一步重新分析的可能.汉语被字句发展到如今,不是外部影响的结果,而是其内部“三价类事件”表达驱动的结果,表达的精密化是被字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还保留着未发生重新分析的被字结构,这给“被”字的词性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推荐文章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维吾尔族学生
"被"字句
偏误分析
把字句与被字句对比研究
把字句
被字句
语用标记
致使方向
状态特征
析"是"字句句末"的"的词性
现代汉语
语法
句子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汉语被字句的形成机制
来源期刊 语文研究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被字句 形成机制 遭受义 受动义
年,卷(期) 2018,(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30
页数 8页 分类号 H146.3
字数 140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2979.2018.04.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颜力涛 辽宁大学文学院 8 1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46)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被字句
形成机制
遭受义
受动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语文研究
季刊
1000-2979
14-1059/H
大16开
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116号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2-7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04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09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