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是保存较完整的落叶阔叶次生林,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是次生林演替过程的重要体现,也是下一步演替发生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其演替动态、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以东灵山20hm2样地为固定监测平台,分析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的活立木、枯立木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样地中DBH≥1 cm的活立木共有103702株,植株密度为5185.1株/hm2;枯立木共有4543株,植株密度为204.9/hm2二者均包括了分枝和萌枝的个体数.样地内DBH≥1cm的活立木共有58种,分属于33属18科,DBH≥1 cm的枯立木共有33种,分属于23属15科.(2)活立木与枯立木整体分布随径级增大,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小径级个体多度在分布中优势显著.(3)活立木空间分布随径级增大,聚集强度减小,10 cm≤DBH <20 cm、DBH ≥40 cm此趋势明显,而20 cm≤DBH <40 cm在0-50 m的尺度范围内,规则、随机、聚集分布均出现.枯立木的空间格局,DBH <5 cm,DBH ≥40 cm,尺度接近30 m时,随机分布;5 cm≤DBH <40 cm,0-50m尺度范围内,聚集分布.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了径级大小在空间分布上互补,不同径级的个体占据了样地内不同的生态位.(4)不同径级活立木与枯立木关联性分析表明,小径级小尺度,关联显著,大径级大尺度空间关联性逐渐减弱.枯立木的产生,是活立木受密度制约调控、演替地位及演替阶段、生境异质性等因素调控的结果,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推荐文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木窗动态模型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枯立木数量及分配规律
枯立木
径级结构
物种组成
生物量
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
北京东灵山优势种群树木死亡对空间格局与生境的影响
群落动态
多元回归
数量特征
生境异质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枯立木与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点格局分析 密度制约 聚集 生态位 树木死亡
年,卷(期) 2018,(1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17-5725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7090816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冯金朝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176 1868 22.0 37.0
2 桑卫国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52 2220 28.0 46.0
4 王顺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0 774 14.0 20.0
7 马芳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8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3)
共引文献  (364)
参考文献  (3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2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1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8(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9(3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1(2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5(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点格局分析
密度制约
聚集
生态位
树木死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