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伴随着华南、华北和羌塘地块在中—晚三叠世的俯冲—碰撞,古特提斯洋逐渐消亡,在龙门山及其前陆盆地发生了广泛的构造和沉积事件,统称为印支造山运动.然而,这期重要的造山事件普遍叠加有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所引起的相似的北西—南东向构造挤压作用,使得印支期的构造活动对奠定龙门山初始构造和地貌特征,乃至对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深远影响难以区分.对青藏高原其他边界的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才能认清造山带形成的真实历史,而近些年来在龙门山地区开展的深地震探测、主断裂和飞来峰定年、前陆盆地沉积序列和沉积作用以及大地热流分布的研究则为我们进一步揭示印支初期龙门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最新的定年结果揭示龙门山地区在印支期发生了大型逆冲—推覆作用,在此期间,形成了两条主要断裂带,并直至后碰撞造山时期,形成了多期次的山前飞来峰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在印支期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活动,引发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物涌入到四川前陆盆地中.强烈的断裂活动还引发了区域大地震的发生,在四川盆地西缘未完全固结沉积地层中形成了软沉积物变形.综合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龙门山早期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东缘大地热流的升高伴随有区域岩石圈底部的拆沉导致软流圈高温物质的上涌.这种早期的构造格局对龙门山断裂带在新生代构造地貌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文章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
造山带
前陆褶皱冲断带
盖层冲断推覆体
基底褶皱推覆体
再论印支期龙门山的形成和发展
印支运动
龙门山
古特提斯洋
对冲挤压
合力分支
磨拉石
后期改造
反扣盆地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及其控震作用
龙门山断裂带
横断层
控震作用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准南西段构造样式及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准噶尔盆地
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
构造滑脱层
逆冲推覆构造
断层传播褶皱
复合背斜
勘探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印支期龙门山断裂带的逆冲—推覆构造和沉积响应
来源期刊 地质论评 学科
关键词 龙门山 印支造山运动 逆冲—推覆 飞来峰 大地热流
年,卷(期) 2018,(1)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讨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61
页数 17页 分类号
字数 1370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8.01.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10 193 7.0 10.0
2 李海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57 2309 23.0 47.0
3 郑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5 20 3.0 4.0
4 张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4 8 2.0 2.0
5 李成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34)
共引文献  (258)
参考文献  (5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5(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6(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7(1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2(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3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6(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7(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8(55)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09(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0(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1(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2(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11)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龙门山
印支造山运动
逆冲—推覆
飞来峰
大地热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论评
双月刊
0371-5736
11-1952/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382
193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2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723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