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能源枯竭和二氧化碳(CO2)引起的温室效应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电能具有以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等清洁能源作为来源的优点,电催化还原CO2被认为是CO2资源化方法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转化技术.通过电催化还原CO2得到碳氢化合物或液体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随着纳米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结构的金属电催化剂除具备过渡金属良好的导电性能和配位催化能力外,其较高的比表面积还提升了对气体的吸附性能和增加了活性催化位点的分布.因此,纳米结构的金属电催化剂在电催化CO2还原领域中展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潜在的工业化能力.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化学还原CO2的非均相催化过程,然后概述了近几年来在纳米金属电催化材料和反应机理相关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推荐文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备甲酸盐研究
二氧化碳
电化学
催化剂
DFT计算
机器学习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
二氧化碳
纳米二氧化钛
光催化还原
量子尺寸效应
Cu-In-S纳米线促进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一氧化碳
Cu-In-S
二氧化碳还原
一氧化碳
电催化
二氧化碳化学: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反应
绿色化学
二氧化碳
环境友好介质
离子液体
精细化工中间体
碳酸酯
噁唑啉酮
喹唑啉二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金属纳米材料催化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最新进展
来源期刊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电化学还原 非均相催化 纳米材料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化学与制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3-143
页数 11页 分类号 O646.5
字数 695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颖 辽宁大学化学院 8 15 2.0 3.0
2 张旭 辽宁大学化学院 9 7 2.0 2.0
3 冯大明 辽宁大学化学院 2 1 1.0 1.0
4 马天翼 辽宁大学化学院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4)
  • 参考文献(1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9)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二氧化碳
电化学还原
非均相催化
纳米材料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季刊
1000-5846
21-1143/N
大16开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8-147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09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901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