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硅基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电压平台低、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有望替代石墨负极应用于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但是硅的导电性较差,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效应,极易导致电极极化、材料粉化、SEI膜重构、库仑效率低和容量持续衰减.硅和碳复合能很好地综合两者的优势,形成结构稳定、循环性好及容量高的负极材料.本文从不同维度的硅(SiNPs、SiNTs/ SiNWs、SiNFs、Bulk Si)与碳复合这一角度,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制备工艺、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推荐文章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物
研究进展
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研究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石墨
包覆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纳米硅
人造石墨
碳包覆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碳素材料
锡基材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储能科学与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年,卷(期) 2018,(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及进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5-606
页数 12页 分类号 TM911
字数 921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8.004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五星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1 157 8.0 12.0
2 刘巧云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 11 2.0 3.0
3 鲁豪祺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7 1.0 2.0
4 陈伟伦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 7 1.0 2.0
5 林少雄 1 7 1.0 1.0
6 罗昱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7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6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8)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9)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12)
  • 参考文献(1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10)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双月刊
2095-4239
10-1076/TK
大16开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201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81
总下载数(次)
36
总被引数(次)
57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