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通过InSAR观测到青川县木鱼镇附近存在一个长约为15 km、宽约为10 km、地表位移数十厘米的局部形变区.前人分析认为,该形变区是由Ms6.4的青川强余震造成的,但拟合地表形变数据所采用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学反演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本文利用远震体波和瑞雷波振幅谱进一步测定了青川强余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计算了此次事件造成的地表位移场,认为青川强余震并非造成木鱼镇地区局部形变的直接原因,并讨论该局部形变区可能的成因.
推荐文章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
宁洱6.4级地震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触发阈值
强余震触发
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区应力场分析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震源区应力场
云南永胜
汶川 MS8.0地震震前近震源区地壳形变机制探究
地壳形变机制
汶川 MS 8.0 地震
近震源区
密度动态变化
三维反演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汶川8.0级地震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区东北端局部形变区与青川Ms6.4强余震关系
来源期刊 地震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 地表形变 InSAR
年,卷(期) 2018,(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8-278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315.72+5
字数 471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39/jass.20180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倪四道 中国 武汉 43007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 1 1.0 1.0
2 周勇 中国 广东深圳 518055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1 1 1.0 1.0
3 钱韵衣 中国 合肥 2300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 1 1.0 1.0
4 罗新宇 中国 合肥 2300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 1 1.0 1.0
5 王向腾 中国 武汉 43007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5)
共引文献  (837)
参考文献  (3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7(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8(53)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47)
2009(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2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
地表形变
InSAR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震学报
双月刊
0253-3782
11-2021/P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北京8116信箱)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04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3975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