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给辽宁省北部地区山区水土保持经济林的选择与水土流失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辽宁省北部地区典型沙地改植榛子林后的2012,2013和2016年进行水土流失定位监测.监测点小区为2012年春新造榛子林地,原土地为玉米地,无工程造林,土壤类型为砂壤土.监测点建设3个径流小区,集中布设,其中两个为沙地改植榛子林,1个为对照坡地,分别于2012、2013和2016年,每年8月中、下旬调查样地内的乔木、灌木、草本和植物总盖度以及乔木、灌木、草本的种类.采用径流小区法,监测地表径流、土壤流失量和土壤侵蚀模数.每次雨后测量集流桶水量,计算地表径流量.取样分析泥沙量,计算土壤流失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并在小区上、下各设1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取土层深度为0~10cm和10~20cm.在每个土壤层面中部用环刀法取样3次重复,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项目区监测期间,项目区植物种类均呈增加态势,特别是草本植物增加速度较快,而乔灌木增加较少.另外,植物种类的增加方面榛子林多于对照,至2016年,榛子林的植被盖度达到100%.榛子林样方内植物种类由5种增至24种,对照内植物种类由4种增至为15种;沙地改植榛子林后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明显,场次产流过程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量与同期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呈紧密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显著性水平逐渐降低,至2016年,监测点小区无产生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发生,显示了工程造林可以迅速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项目区监测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来看,至2016年,各项指标含量均有增长,且经常扰动沙地的项目区监测点经过榛子林改造后,土壤容重基本呈增加趋势,榛子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含N、K量始终高于对照区,但由于项目区原土地是熟耕地,所以榛子林与对照林地在相差不大.总体上,林地的保水保肥能力要始终强于非林地.综合来看,该地区沙地改造榛子林可最终形成相对较高的植被覆盖密度,这是减少这一地区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流失有效手段,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