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摘要:
以香蕉秸秆为原料,氯化镁(MgCl2)为改性剂,通过限氧热解法(温度673 K)制备生物质炭.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分析了镁改性生物质炭对氮、磷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镁改性,生物质炭对氮、磷的吸附量得到显著提高,最大吸附量分别达13.80、18.21 mg·g-1;对氮、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曲线,为单层吸附,吸附机理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50 min,氨氮和磷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方程,吸附过程受多步骤控制.该载镁生物质炭可以作为潜在吸附剂去除废水和富营养化水体中过量的氮、磷.
推荐文章
镁浸渍生物炭吸附氨氮和磷:制备优化和吸附机理
负载镁
生物炭
木薯秸秆
吸附
吸附剂
吸附机制
不同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
生物炭
氮素吸附
等温吸附模型
氮污染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生物炭
铵态氮
吸附等温线
动力学吸附
含氧官能团
刺桐生物炭对水中氨氮和磷的吸附
生物炭
热解温度
氨氮
吸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载镁香蕉秆基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期刊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香蕉秸秆 镁改性生物炭 吸附性能
年,卷(期) 2018,(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9-567
页数 9页 分类号 X7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54/j.jare.2017.029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蒋艳红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14 49 4.0 6.0
4 严发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 5 1.0 2.0
6 李安玉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 6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6)
共引文献  (200)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38)
二级引证文献  (2)
19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2(1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3(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4(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5(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香蕉秸秆
镁改性生物炭
吸附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双月刊
1005-4944
12-1437/S
大16开
1984-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78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059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