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药液用量与水稻植株持液量的关系,探索稻田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机制,为科学使用农药提供依据.[方法]在喷雾状态下计量水稻单位面积的持液量变化,明确液体在水稻叶片上的流失点和稳定持液量.依照国家标准GB/T 5549-2010测定液体表面张力,利用表面活性溶液的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规律,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用Zisman的方法测定水稻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分析影响水稻叶片持液量的关键因子.在喷雾塔内模拟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用吡蚜酮和毒死蜱防治褐飞虱的试验,分析药液用量与雾滴密度的关系及农药单位剂量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随着喷液量的增加,水稻叶片的持液量经历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开始流失、随之下降到稳定值并不再随喷液量而变化,与最大值比,稳定值减少持液量约50%.供试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为29.90-31.22 mN·m-1,为低能表面,清水的表面张力为71.8mN·m-1,大于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限制了水稻叶片的持液量;助剂TX-10和Silwet-408可使液体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临界表面张力,增加水稻叶片的持液量,当助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增加持液量的效果最好;喷液量影响雾滴密度,从而影响农药单位剂量的防治效果.雾滴体积中径为200 μm时,药液量150 L·hm-2的雾滴少于1 0滴/cm2,20、25和30 g 3个有效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不足60%;药液量450 L·hm-2的雾滴少于40滴/cm2,氯虫苯甲酰胺3个有效剂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92%、62.86%和65.07%;药液量900 L·hm-2的雾滴为82滴/cm2,氯虫苯甲酰胺3个有效剂量对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70%以上.减小雾滴体积中径,增加单位体积液体的雾滴数量,可以适量减少喷液量.雾滴体积中径为75μm、药液量450 L·hm-2时,雾滴为140滴/cm2,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与雾滴体积中径为200 μm、药液量900 L·hm-2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由于水稻冠层的阻挡,叶面喷雾时冠层下的雾滴极少,雾滴体积中径200μm喷药液量900 L·hm-2和雾滴体积中径75 μm喷药液量450 L·hm-2,冠层下的雾滴不足20滴/cm2,农药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差.冠层下喷雾,直接将农药喷洒到褐飞虱栖息危害的部位,显著提高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单位剂量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结论]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在水稻植株上的沉积量和水稻单位面积上的雾滴密度,从而影响农药单位剂量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当稻田药液用量在450 L·hm-2(雾滴体积中径75 μm)或900 L·hm-2(雾滴体积中径200 μm),冠层上下喷雾均匀,能确保药液在水稻最大持液量范围内并使植株表面有足够的雾滴密度,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推荐文章
化学农药对玉米中后期几种病虫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玉米
玉米螟虫
蚜虫
叶部病害
农药
防效
48%毒·辛乳油对韭蛆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48%毒·辛乳油
韭蛆
防治效果
田间试验
几种农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苹果
斑点落叶病
药剂
防治效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田间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原因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农药 药液用量 流失点 持液量 雾滴密度 防治效果
年,卷(期) 2018,(13) 所属期刊栏目 植物保护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13-2523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3.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顾中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01 1344 22.0 29.0
2 徐广春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63 733 15.0 23.0
3 徐德进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68 761 15.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4)
共引文献  (169)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5)
二级引证文献  (4)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农药
药液用量
流失点
持液量
雾滴密度
防治效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