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186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97例,年龄18~148(45.4±25.4)个月,体重8.5~48(15.7±6.1) kg;超声缺损(5.6±1.9) mm,压差(68.6±13.7) mmHg,距主动脉瓣距离<3 mm 8例(4.3%),术前有心律失常18例(9.7%),合并膜部瘤70例(37.6%);封堵器大小(6.3±1.2)mm,封堵器形状对称178例(95.7%)、偏心8例;麻醉方式为全麻147例(79%)、局麻39例,手术时间(38.8±15.0) min.②术后住院期间共发生并发症60例(32.3%),新发心律失常30例(16.1%);残余分流30例(16.1%),其中1例为大量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9例(4.8%),均为三尖瓣反流.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并发症:超声下大缺损(OR=1.264,95%CI:1.040~1.536,P=0.019)和偏心型封堵器(OR=6.732,95%CI:1.018~44.509,P=0.048)为危险因素;残余分流:超声下大缺损(OR=1.577,95% CI:1.154~2.155,P=0.004)和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80,95%CI:1.001~1.165,P=0.047)为危险因素,左心室平均压升高为保护因素(OR=0.913,95%CI:0.864~0.966,P=0.001);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68,95%CI:1.006~1.133,P=0.030)和更大的封堵器(OR=1.585,95%CI:1.003~2.506,P=0.048)为危险因素.结论 超声下VSD大小、封堵器的大小与形状、右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平均压与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有关,同时提示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右心功能在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文章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的疗效视察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心脏缺损,先天性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126例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心脏超声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经导管封堵
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效果
室间隔缺损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室间隔封堵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年,卷(期) 2018,(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8-354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565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501.2018.05.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计晓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超声室 40 93 6.0 8.0
2 李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35 92 6.0 8.0
3 易岂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106 445 11.0 17.0
4 吕铁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42 231 9.0 14.0
5 何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电图室 3 2 1.0 1.0
6 严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2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2)
共引文献  (296)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并发症
危险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双月刊
1673-5501
31-1969/R
大16开
上海市万源路399号
4-394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04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17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