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 IFN)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epatitis S antigen carries,IHC)发生HBsAg清除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Th2类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4例IHC患者,全部患者为初治,未曾使用过抗病毒药物.给予Peg IFN治疗(Peg IFNα 2a 135 μg,皮下注射,1次/周)24周,获得HBsAg清除者(R组)17例,未获得清除者7例(NR组),同时纳入11例健康者(HC组).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健康者及IHC患者基线、治疗12周和24周血清IL-2、IFN-γ、TNF-α、IL-10、IL-13水平.结果 IHC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均低于健康者(P=0.033;P=0.003;P<0.001),而Th2类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均高于健康者(P=0.001;P=0.001).R组患者经Peg IFN治疗后,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升高明显,之后24周有所下降:IL-2水平从(4.82±3.08) pg/ml升高至(12.46±5.33) pg/ml (P=0.021),之后下降至(3.43±2.44) pg/ml (P=0.007);IFN-γ基线水平(81.27±35.50) pg/rnl,12周升高到(113.35±33.73) pg/ml (P=0.005),24周下降至(60.37±24.07) pg/ml (P<0.001).NR组患者无此现象.R组患者Peg IFN治疗后,Th2类细胞因子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02),基线为(23.13±19.76) pg/ml,12周下降至(16.11±8.69) pg/ml,24周下降至(8.25±4.19) pg/ml.24周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NR组无此变化.R组与NR组患者IL-13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 IFN治疗IHC,Th1类细胞因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下降可能预示着HBsAg清除.
推荐文章
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反复自然流产
Th1/Th2型细胞因子
蜕膜
血清
胎盘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与妊娠不良结局
胎盘
Th1/Th2
细胞因子
妊娠并发症
鸡免疫器官中Th1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比较
细胞因子
免疫器官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
冠心病
内皮微粒
T淋巴细胞,辅助
细胞因子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非活动HBsAg携带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清除与Th1及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病毒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病毒 Th1类细胞因子 Th2类细胞因子 HBsAg清除
年,卷(期) 2018,(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308
页数 6页 分类号 R512.6+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505/j.2095-0136.2018.004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新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综合科 138 660 13.0 18.0
2 曹振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综合科 28 140 7.0 11.0
3 郑燕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综合科 11 23 3.0 4.0
4 王俊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综合科 11 55 4.0 7.0
5 吴芳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综合科 5 5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5)
共引文献  (111)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0(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2(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3(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4(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5(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20(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病毒
Th1类细胞因子
Th2类细胞因子
HBsAg清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病毒病杂志
季刊
2095-0136
11-5969/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54号
82-310
199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8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98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