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2016年利用底拖网对大亚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春秋季略有不同.其中,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106 574 ind/km2),春季次之(17 361 ind/km2),冬季最低(4 615 ind/km2),而秋季为12 702 ind/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夏季最高(632.62kg/km2),秋季次之(344.90kg/km2),冬季最低(115.39kg/km2),而春季为156.02 kg/km2.其中,秋季鱼类平均体质量最大(27 g),夏季最小(6 g),春季和冬季分别为9和24 g.从空间分布上看,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湾中部海域最高(72 273 ind/km2),沿岸海域次之(50 905ind/km2),湾口海域最低(18 074 ind/km2);而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分布特征则是沿岸海域最高(673.90kg/km2),湾中部海域次之(404.24kg/km2),湾口海域最低(170.78 kg/km2).其中,沿岸海域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1.4g,湾中部海域为8.1g,而湾口海域为10.8g,这与各区域栖息环境、鱼类组成和捕捞压力有关.当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以斑鲦(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纯(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brevirostris)等小型鱼类为主.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发现,近30多年来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为312.23 kg/km2,低于1985年(42 317.49 kg/km2)、1992年(3 414.20 kg/km2)和2003-2004年(5 033.33kg/krn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9 g,低于1985年(18 g)、2003-2004年(10.09 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捕捞开发、栖息地破坏因素引起的,也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某种适应性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