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对痛觉敏化诱发大鼠机械性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PWT)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TPWL)及背根神经节(DRG)内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 2)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痛觉敏化诱发的背根神经节PAR 2机制.方法:第1部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诱发组和敏化诱发组,用于MPWT检测的假敏化诱发组为5只,敏化诱发组为6只,用于TPWL检测的每组均8只.于大鼠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100 μL(第1次注射),7d后于该足背注射100 ng/25 μL前列腺素E2(第2次注射)建立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假敏化诱发组于第1次注射100 μL的生理盐水,其余同痛觉敏化诱发模型.检测造模前,第1次注射后5h及3、6d,第2次注射后0.5、4、24 h的大鼠造模侧足跖MPWT和TPWL.第2部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诱发组、敏化诱发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16只.造模方法同第1部分.电针组于第1次注射后开始电针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1次/d,共7d.检测同第1部分相同时间点大鼠造模侧足跖MPWT和TPW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第2次注射后24 h造模侧DRG内PAR 2蛋白含量.结果:第1部分:与假敏化诱发组比较,敏化诱发组大鼠第1次注射后5h,第2次注射后4、24 h造模侧MPWT及TPWL明显降低(P<0.01,P<0.05).第2部分:与敏化诱发组比较,电针可显著提高第2次注射后4、24 h的MPWT及第1次注射后3d、第2次注射后4、24 h造模侧的TPWL(P<0.01,P<0.05),而假电针无此作用.与假敏化诱发组比较,敏化诱发组大鼠造模侧腰(L)4-L 6 DRG中PAR 2含量升高(P<0.05);与敏化诱发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造模侧L 4-L 6 DRG中PAR 2含量降低(P<0.05),而假电针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治疗可阻断痛觉敏化诱发的发生,促使MPWT、TPWL升高,可能与下调DRG中PAR 2蛋白表达相关.
推荐文章
β-榄香烯对CCI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背根神经节ERK5蛋白的影响
β-榄香烯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ERK5
背根神经节解剖及其成像研究进展
背根神经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
解剖
成像技术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TRPM8表达变化的研究
神经痛
神经节
TRPM阳离子通道
免疫组织化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新方法
小鼠
背根神经节
神经细胞
原代培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针对痛觉敏化大鼠背根神经节蛋白酶激活受体2的影响
来源期刊 针刺研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电针 炎性痛 痛觉敏化诱发 痛转化 蛋白酶激活受体2 腰背根神经节
年,卷(期) 2018,(1) 所属期刊栏目 机制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9
页数 6页 分类号 R245.9+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702/j.1000-0607.1703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320 2847 25.0 34.0
2 杜俊英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54 260 9.0 13.0
3 房军帆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51 246 9.0 13.0
4 宣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4 222 7.0 14.0
5 吴叶琪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5 6 1.0 2.0
6 胡海宇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2 7 1.0 2.0
7 丁家威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2 9 2.0 2.0
8 项亚楠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2 6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9)
共引文献  (90)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50)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针
炎性痛
痛觉敏化诱发
痛转化
蛋白酶激活受体2
腰背根神经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针刺研究
月刊
1000-0607
11-2274/R
大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82-171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7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45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