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中国省域的面板数据,使用超效率方法对中国2000—2014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基于测度结果,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视角分析了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中国生态效率的改善以及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在传统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PM2.5数据,使得生态效率测度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引入Malmquist指数模型并将生态效率 TFP 进行分解,从时间尺度上分析中国生态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国区域生态效率,从空间尺度上识别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应用泰尔指数进一步分析生态效率产生差异的空间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6年,中国生态效率由0.769下降至0.570;2007—2014年,生态效率由0.573上升至0.920,呈现U型曲线.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变化趋势也基本符合U型曲线,但生态效率达到最低值的年份有所差异.2000—2014年,内蒙古、广东、北京、上海年均生态效率位于前列,其值分别为1.002、0.993、0.833和0.804;宁夏、青海、贵州最低,生态效率分别为0.391、0.445和0.514.(2)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生态效率TFP年均值为6.24%,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技术进步年均达到7.50%.各区域中,内蒙古、北京、上海生态效率 TFP 最高,广西、湖南、宁夏最低.(3)从空间维度来看,2000—2014年,中国生态效率在大多数年份不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而Moran's I散点图表明局部地区存在空间自相关.(4)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泰尔指数由2000年的0.2847下降至0.2116.总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区域内差异,它占据总差异的62.85%~71.83%,而区域内的差异中,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