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建立免疫透射比浊法自建检测系统钩状效应性能的确认方法.方法 采用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选取3种非配套免疫透射比浊法IgG试剂盒(试剂A、试剂B、试剂C),通过对不同浓度IgG样本进行检测,绘制Heidel-berger曲线,确定平衡点及安全范围.比较不同IgG试剂从抗原适量到过量的过程中,快速反应期内吸光度(A)值变化速率、达到峰值时间及上升幅度的差异,确认3种非配套IgG试剂钩状效应的识别参数.结果 3种非配套IgG试剂(试剂A、试剂B、试剂C)的Heidel-berger曲线平衡点浓度分别为49.0、42.0、105.0 g/L;安全范围分别为35.0~90.0、20.0~75.0、33.0~120.0 g/L.试剂A、试剂B、试剂C钩状效应报警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9~350、28~70、42~350 g/L.结论 免疫透射比浊法自建检测系统可通过钩状效应性能确认方法建立相关识别参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免疫透射比浊法自建检测系统钩状效应性能确认方法的建立
来源期刊 检验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钩状效应 性能确认 免疫透射比浊法
年,卷(期) 2018,(12)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32-113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446.1
字数 354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8.12.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夏勇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 33 176 9.0 11.0
2 纪玲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 21 87 6.0 8.0
3 薛灏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 4 13 2.0 3.0
4 李明洋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 3 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钩状效应
性能确认
免疫透射比浊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检验医学
月刊
1673-8640
31-1915/R
大16开
上海市浦东新区洪山路528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132
总下载数(次)
14
总被引数(次)
405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