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研究在前茬作物分别是种植4年的苜蓿田,玉米田,大豆田的情况下,研究了3种轮作模式(苜蓿—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对其后茬作物小麦产量(籽粒产量、出籽率、地上部生物量)与小麦的生理指标(叶色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小麦轮作模式下比玉米、大豆轮作小麦模式会显著提高后茬作物小麦产量,而后2种模式在产量上差异不显著.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改善小麦旗叶叶色值、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小麦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在孕穗期的蒸腾速率;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小麦生长在整个生长期间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说明此种轮作模式有利于改善后茬作物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其产量.
推荐文章
不同耕作方式及前茬作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
前茬作物
冬小麦
产量
不同底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底肥
冬小麦
产量构成
生理生化指标
未熟化土壤
限制因子
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油菜
轮作
后效
土壤生产力
粮油兼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轮作模式对后茬作物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来源期刊 草业学报 学科
关键词 苜蓿 轮作模式 小麦 产量 生理指标
年,卷(期) 2018,(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66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61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86/cyxb201808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国锋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38 232 9.0 12.0
2 孙娟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70 362 10.0 14.0
3 刘洪庆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25 139 6.0 10.0
4 苗福泓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17 54 5.0 5.0
5 付丹丹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 5 1.0 2.0
6 武海杰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2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0)
共引文献  (174)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1)
192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2(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3(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4(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5(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苜蓿
轮作模式
小麦
产量
生理指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草业学报
月刊
1004-5759
62-1105/S
大16开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兰州市61号信箱)
54-84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9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813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