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痤疮皮损分离的常见微生物中,非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评估记录及对比分析33例痤疮患者使用活性溶菌酶前(基线)、使用后第2周、第4周面部粉刺及炎性皮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结果:基线、治疗后第2周、第4周非炎性皮损(粉刺)数量分别为(13.64±5.90)处、(13.64±5.92)处、(13.27±6.27)处,试验前、后非炎性皮损(粉刺)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治疗后第2周、第4周炎性皮损(丘疹、脓疱)数量分别为9.48±5.14、7.45±4.27、6.06±4.50,试验前、后炎性皮损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18例受试者使用活性溶菌酶后炎性皮损减少30%以上,有效率达54.55%.结论:除痤疮丙酸杆菌外,其它微生物在痤疮发病机制中也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推荐文章
寻常痤疮发病机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寻常痤疮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通路
痤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痤疮
发病机制
治疗
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痤疮
发病机制
炎症
IGF-1
TRAIL
TP53
溶菌酶与 EDTA 二钠的协同抑菌作用
胞壁质酶
依地酸
药物协同作用
抗菌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活性溶菌酶试验对痤疮发病机制的作用探讨
来源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痤疮 活性溶菌酶 痤疮丙酸杆菌 微生物 发病机制
年,卷(期) 2018,(3) 所属期刊栏目 皮肤美容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6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58.73+3
字数 261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痤疮
活性溶菌酶
痤疮丙酸杆菌
微生物
发病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美容医学
月刊
1008-6455
61-1347/R
大16开
西安市新科路1号东兴科技大厦12层(西安市188号信箱)
52-27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754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791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