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技术作为半导体工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被广泛用于调控半导体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质,从而深刻影响半导体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的性能[1~41.尤其在有机半导体光电子领域,非晶态有机半导体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掺杂,已经成为提高器件光电和电光转换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因其简单有效而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5~10].有机单晶相对于非晶态薄膜,由于其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更低的杂质含量,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然而人们对于有机单晶掺杂机制还没有足够的认知,极大限制了其单晶材料在有机光电子领域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冯晶教授、李贤斌副教授和清华大学孙洪波教授开展合作研究,2018年9月10日,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Clar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doping mechanism in organic single-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olortunable light-emitting devices”的论文[11].该研究团队利用荧光偏振探测技术,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出了掺杂有机单晶中主、客体分子的堆积模型.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吉林大学丁然和王雪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