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掺杂技术作为半导体工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被广泛用于调控半导体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质,从而深刻影响半导体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的性能[1~41.尤其在有机半导体光电子领域,非晶态有机半导体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掺杂,已经成为提高器件光电和电光转换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因其简单有效而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5~10].有机单晶相对于非晶态薄膜,由于其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更低的杂质含量,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然而人们对于有机单晶掺杂机制还没有足够的认知,极大限制了其单晶材料在有机光电子领域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冯晶教授、李贤斌副教授和清华大学孙洪波教授开展合作研究,2018年9月10日,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Clar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doping mechanism in organic single-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olortunable light-emitting devices”的论文[11].该研究团队利用荧光偏振探测技术,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出了掺杂有机单晶中主、客体分子的堆积模型.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吉林大学丁然和王雪鹏博士.
推荐文章
发光层厚度比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
多发光层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和设计
稀土
有机配合物
电致发光
器件结构
载流子传输
掺杂荧光染料的高亮度有机蓝光电致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掺杂
蓝光发射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最新发展
有机电致发光
结构
发光原理
全色
柔性显示
稀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有机单晶掺杂机制及其电致发光器件应用新突破
来源期刊 科学通报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8,(33) 所属期刊栏目 亮点述评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91-3392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谢国华 2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学通报
旬刊
0023-074X
11-1784/N
大16开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80-213
195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87
总下载数(次)
74
总被引数(次)
20401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