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近年来,由多组分材料共混构建的三元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三元器件主要是通过各组分共混,采用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器件的活性层,因而如何通过第三组分材料的引入来调控各组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相方式、聚集尺度、以及分子以何种方式排列等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因素对三元有机太阳能的器件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等参数和太阳能电池的最终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基于PC71BM受体的三元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包括:通过第三组分材料的引入来实现三元器件中“类合金模型”的形成;同一三元体系中,在不同共混比例下“类合金模型与平行模型”的共存现象;同一三元体系相同共混比例下,“类合金模型”与“级联(Cascade)模型”之间的转化,以及哪种工作机制更有利于激子的分离与电荷的收集.本文为深入理解三元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结构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提供了参考.
推荐文章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初探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光电转换效率
趋势
纳米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吸收层能量转换效率研究
纳米材料
有机太阳能电池
吸收层
能量转换效率
材料制备
结果分析
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前景展望
有机太阳能电池
转换效率
低成本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应用及展望
能源
有机太阳能电池
能量转换率
稳定性
产业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活性层形貌可控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
来源期刊 科学通报 学科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三元体系 形貌 工作机制 开路电压
年,卷(期) 2018,(35) 所属期刊栏目 评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60-3771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60/N972018-0086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亚杰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7 401 9.0 17.0
2 魏志祥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2 20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9)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1)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1)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有机太阳能电池
三元体系
形貌
工作机制
开路电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学通报
旬刊
0023-074X
11-1784/N
大16开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80-213
195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87
总下载数(次)
74
总被引数(次)
20401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