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浙江临床医学       
摘要:
目的 分析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BTAR)与各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有效降低BTAR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18537例次受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TAR总发生率(%),BTAR与不同项目(执行201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前后、类型、血液品种、受血史、受血者性别、受血者年龄)间的关系及比例.结果 18537例次输血患者,397例BTAR,总发生率2.14%;执行后BTAR发生率1.00%,显著低于执行前3.08%(P<0.05);执行后成分输血占44.58%,显著高于执行前20.06%(P<0.05);执行后急性溶血发生率0.00%,显著低于执行前1.59%(P<0.05);执行前后,输血相关性过敏反应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BTAR类型(P<0.05);多次受血史患者BTAR发生率73.05%,显著高于初次受血者.受血者性别、年龄与BTAR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BTAR是输血的必然风险.规范输血,可有效降低BTAR发生率.
推荐文章
两种红细胞制品输注后发生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比较
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
红细胞制品
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
31例非传染性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非传染性输血反应
原因
分析
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输血/副作用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危险因素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预防对策
临床输血
不良反应
预防对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来源期刊 浙江临床医学 学科
关键词 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发生率 成分血
年,卷(期) 2018,(7) 所属期刊栏目 诊治分析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42-1243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洪巧珍 2 4 1.0 2.0
2 齐雪芬 2 0 0.0 0.0
3 余红娟 1 0 0.0 0.0
4 吴启旺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44)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发生率
成分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浙江临床医学
月刊
1008-7664
33-1233/R
大16开
1999-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88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4673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