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川北打夯歌是广泛流传四川北部山区,农村集体性、群众性民间文化,是一种汉族打堰塘、水库、三坪塘必用之歌,主要分布在我们广元地区。堰塘、水库、三坪塘筑堤坝都离不开打夯歌,它为打夯者鼓舞士气,统一步调,消除疲劳,不仅保证了堤坝的进度和质量,还可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歌声中变得轻松,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愉快和欢乐。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年轻人多半外出打工,传承人大多年逾古稀,川北打夯歌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更好的发掘、传承和创新打夯歌的文化内涵,一些偏僻、交通蔽塞的农业园区打造,为了节省经济,他们一不等要靠,二不推派老百姓集资,而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用祖先传统的方法打堰塘、水库、三坪塘蓄水,来解决用水问题。堤坝的外口用大石头来码墙,内口用土来堆积,每20公分的土就要用夯石把它砸紧整平,避免漏水。坡度为30%。夯石一般为上面四边30公分,下面四边40公分的正方形,高70公分,上方有凹槽,凹槽处用直径6公分,长130公分的圆木交错成“井”字型后,用铁丝或嫩篾条捆紧就可以用了。打夯人一般4人一组,其中一人领唱,如有多组,可以推荐一人专门领唱。领唱人唱一句,其余人双手捏紧圆木抬起打夯石齐声合唱。打夯歌内容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极富浓厚地道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