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西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被大规模采伐后,在皆伐迹地上营造了大量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但关于这些人工林的土壤涵水能力如何,一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评价.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系列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20 a、30 a、40a、70 a)为对象,以相邻同龄自然更新恢复的针阔混交林为对照,比较人工林土壤涵水能力随着演替进程的动态及其与自然恢复次生林之间的差异,结合人工与自然恢复后的林地特征(如细根生物量、凋落物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等)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等差异,阐释自然与人工恢复后土壤涵水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人工林演替,土壤0-40 cm层最大持水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不显著,从20年的2200 t/hm2下降到70年的2138 t/hm2,年平均下降速率为1.24 t/hm2;然而在自然次生林中,土壤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式变化,从20年的2142 t/hm2增加到40年的2565 t/hm2,到70年又下降为2302t/hm2.通过土壤持水特性与林地凋落物贮量、细根生物量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由不同恢复途径导致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凋落物特性及细根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土壤持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说明,从土壤持水量角度考虑,在对采伐迹地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结构单一、高密度的人工纯林,应选择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模式进行恢复.
推荐文章
川西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
造林
生态恢复
人工林
树种
涵水能力
川西亚高山三种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生物有效磷
速效磷
森林土壤
恢复途径
亚高山
温度对川西亚高山3种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温度
亚高山森林
川西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层次
冻融循环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冻融循环
亚高山森林
土壤酶活性
林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自然恢复 人工林 次生林 青藏高原东缘 土壤结构 持水性能
年,卷(期) 2018,(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18-8128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71130215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46)
共引文献  (974)
参考文献  (3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7(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9(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0(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1(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7)
2002(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6)
2003(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4(2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5(4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6(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7(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8(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9(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0(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1(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3(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自然恢复
人工林
次生林
青藏高原东缘
土壤结构
持水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