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黄土高原因土壤侵蚀严重被视为生态脆弱地带,探讨植被盖度及其所处坡位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对坡面侵蚀产沙的预测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PP模型情景模拟,分析了分布广泛、耐旱性强的长芒草和典型恢复灌木植被柠条在不同雨强(0.5、1.0、1.5 mm/min)、不同植被盖度(20%、40%、60%、80%)和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坡下)条件下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贡献指数阐明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对坡位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的响应,并提出植被配置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1)提高植被有效覆盖度是减小土壤侵蚀的重要举措,且当植被分布在下坡位时坡面土壤侵蚀最少;(2)植被盖度可以有效减少产沙量.小雨强时,柠条和长芒草随盖度增加对泥沙的拦截率分别从38%增加到90%,64%增加到96%;中、大雨强时,植被盖度小于20%或者大于80%时,长芒草坡面产沙量大于柠条坡面.盖度为40%-60%时,长芒草坡面产沙量小于柠条坡面;(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位和植被盖度对坡面侵蚀产沙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当植被是长芒草时,坡位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对坡面侵蚀产沙有显著影响(P<0.01),植被是柠条时,坡位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对坡面侵蚀产沙作用不显著;(4)通过模拟柠条和长芒草不同配置情景得出:长芒草分布在坡面下部产沙量较小,且当柠条和长芒草配比为1∶2时产沙量最小.
推荐文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中的空间配置及其主要建造技术
陕北黄土丘陵区
植被建设
空间配置
建造技术
黄土丘陵区水蚀坡面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模拟
土壤有机碳
水蚀坡面
矿化动态
影响因素
模拟
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生态经济耦合效应
坡改梯
生态经济耦合
评价模型
燕沟流域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地形、土壤水分与草地的景观格局
黄土丘陵区
地形因素
土壤水分
草地景观格局
多元统计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区坡面植被盖度及其配置格局的水蚀效应模拟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植被盖度 坡位 产沙量 植被配置
年,卷(期) 2018,(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031-8039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80112009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74)
共引文献  (488)
参考文献  (4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9(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2(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03(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4(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5(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6(3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7(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8(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9(2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0(34)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1(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2(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3(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6(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植被盖度
坡位
产沙量
植被配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