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分离的甘草内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抗炎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贴壁巨噬细胞RAW264.7,制成1×106cell·mL-1的单细胞悬液,培养至细胞贴壁.空白组,加1640培养基培养;模型组,加1 mg·L-1脂多糖(LPS)培养;对照组,分别加入10,20,40 mg·L-1的甘草水提液浸膏;实验组,分别加入10,20,40 mg·L-1的内生菌发酵物(JTYB006、JTYB012、JTYB029、JTYF023),药物组均预处理2h,再加入1 mg·mL-1 LPS刺激培养;以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0)含量,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含量.按照体重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实验Ⅰ~Ⅳ组.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评价甘草内生菌发酵物的体内抗炎作用.结果 甘草内生细菌JTYB006、JTYB012、JTYB029分别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3个不同种属,内生真菌JTYF023属于曲霉属赭曲霉.模型组的NO、PGE2、IL-1β的含量分别为(89.53±8.02) μμmol·L-1,(420.85±57.85) pg·mL-1,(35.24±5.77)pg·mL-1,40 mg·L-1实验Ⅰ~Ⅳ组(JTYB006、JTYB012、JTYB029、JTYF023)的NO含量分别为(65.60±4.31),(63.48±6.89),(62.30±5.92),(56.47±7.26) μmol·L-1,PGE2含量为(254.07±43.62),(295.40±49.13),(280.65±52.91),(296.42±54.90) pg·mL-1,IL-1β的含量为(21.34±5.36),(20.65 ±4.78),(16.67±3.98),(22.54±5.30)pg· mL-1,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腹腔冲洗液光密度值分别为17.99±1.60,0.28±0.02;实验Ⅰ、Ⅲ和Ⅳ组的小鼠耳肿胀度分别为15.05±2.38,13.68±2.69,15.36±2.03,腹腔冲洗液光密度值分别为0.24±0.04,0.18±0.05,0.21±0.05,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3株(JTYB006、JTYB029、JTYF02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具有体外及体内抗炎作用.
推荐文章
芍药甘草汤的抗炎作用研究
模型,动物
前列腺E类
白细胞介素6
一氧化氮
氢化可的松
芍药甘草汤
甘草内生菌的鉴定与药理作用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内生菌
多样性
药理作用
活性成分
金银花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金银花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抑菌活性
中药黄芪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方法分析
黄芪
内生菌
生物多样性
生物活性
分类鉴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甘草内生菌的鉴定及抗炎作用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甘草 内生菌 鉴定 抗炎
年,卷(期) 2018,(7)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2-856
页数 5页 分类号 R28
字数 292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699/j.cnki.1001-6821.2018.07.03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志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77 308 10.0 14.0
2 邓毅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59 433 11.0 19.0
3 曼琼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6 94 6.0 9.0
4 杨秀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52 144 7.0 10.0
5 刘靓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11 45 4.0 6.0
6 杨延泽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15 55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4)
共引文献  (10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甘草
内生菌
鉴定
抗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半月刊
1001-6821
11-2220/R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82-142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140
总下载数(次)
20
总被引数(次)
5506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