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肝血管瘤合并动-门静脉瘘(APS)的CT与DSA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临床确诊为肝血管瘤合并APS患者的CT及DSA影像资料,比较各自一般影像学表现,并从统计学比较两者的APS检出率、瘘口显示率及责任动脉显示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 T平扫表现:20例患者共检出瘤体20枚,其中肝左叶6枚,肝右叶13枚,尾状叶1枚.瘤体直径6.2±3.5cm.CT增强扫描表现:检出APS18枚,其中中央型9枚,周围型9枚.检出率90%(18/20).A P S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动脉期门静脉分支或主干提前显影.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瘤周肝实质提前强化.其中"三角形"强化2枚,"楔形"强化6枚,"环形"强化7枚,不规则形强化3枚.3枚瘤体周围可见瘘口,显示率15%(3/20).8枚A P S周围可见责任供血动脉,显示率40%(8/20).D S A表现: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检出A P S20枚.其中,中央型9枚,周围型11枚.高流量型8枚,低流量型12枚.A P S检出率100%(20/20).主要表现为"双轨征"及病变周围"树枝状"血管染色.10枚瘤体周围可见瘘口,显示率50%(10/20).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均找到责任供血动脉,显示率100%(20/20).D S A的A P S检出率与C T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瘘口显示率高于C T(P<0.05),责任动脉显示率高于C T(P<0.01).结论:C T和DSA对肝血管瘤合并APS影像特征各有特点,两者对APS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CT对瘤体、APS直接征象以及瘤周肝实质强化间接征象的显示比DSA更直观丰富,DSA能动态观察造影剂流向及流速,对APS瘘口判断及责任动脉的显示优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