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和MRA(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收治的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40例患者均进行CT检查、MRI检查、MRA检查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将DSA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比较使用CT检查和MRI检查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并观察对这些患者进行MRA检查的结果.结果:使用DSA检查对这4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结果是:其均患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使用CT检查对这4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为30%,使用MRI检查对这4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为77.5%.使用MRI检查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使用CT检查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P<0.05.对使用MRI检查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31例患者进行MRA检查的结果是:有24例患者发生缺血的动脉为基底动脉A型(24条),有3例患者发生缺血的动脉为基底动脉B型(3条),有3例患者发生缺血的动脉为基底动脉C型(3条),有1例患者发生缺血的动脉为基底动脉A型合并B型(1条).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MRI检查,不仅可有效地提高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还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MRA检查判断其发生缺血动脉的类型,有利于临床医生尽快地找到其病因,以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推荐文章
CT、MRI检查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后循环缺血性晕眩
脑梗死
基底动脉
椎动脉
CTA、MRA检查对大脑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比较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后循环缺血
诊断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缺血性肠病
临床表现
诊断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用CT检查、MRI检查和MRA检查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探析
来源期刊 当代医药论丛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CT检查 MRI检查 MRA检查 DSA检查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年,卷(期) 2018,(17) 所属期刊栏目 检测与诊断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7-178
页数 2页 分类号 R445.2
字数 182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阮小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放射科 3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3)
共引文献  (4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T检查
MRI检查
MRA检查
DSA检查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当代医药论丛
半月刊
2095-7629
22-1407/R
大16开
吉林市船营区解放中路华南小区27号楼3单元24号
12-314
201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531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6473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