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于急性心肌等死的诊断中的存在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按照症状明显分为两组,症状较为明显的为试验组A,症状不明显的为试验组B,然后再抽取在本期时间内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对象50人与两组试验组患者形成对照,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需要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试验组A患者的cTnI、Myo、CK-MB三种标志物的水平分别为(3.35±0.25)ug/L、(9.05±1.30)ng/ml、(58.5±5.51)ug/L;试验组B患者的cTnI、Myo、CK-MB三种标志物的水平分别为(5.45±0.40)ug/L、(12.95±1.55)ng/ml、(66.95±5.95)ug/L;对照组的cTnI、Myo、CK-MB三种标志物的水平分别为(0.010±0.002)ug/L、(5.25±0.40)ng/ml、(33.5±3.0)ug/L.三组的三种标志物水平:试验组B>试验组A>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三种标志物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cTnI:90% 、82%;Myo:85% 、70%;CK-MB:81% 、86%.灵敏度:cTnI>Myo>CK-MB,特异度:CK-MB>cTnI>Myo;联合诊断中,CK-MB和cTnI的联合的灵敏度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Myo、CK-MB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的意义重大,临床价值很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三种标志物的水平全部增加,尤其是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标志物增加水平更明显,通过CK-MB和cTnI的联合诊断,灵敏度最高,能够用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推荐文章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
心肌损伤标志物
联合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价值
心肌标志物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心肌标志物
心肌梗死
联合检测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钙蛋白I
肌红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损伤标志物
联合应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价值探讨
来源期刊 家庭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损伤标志物 联合检测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检验与诊断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2
页数 1页 分类号 R542.2+2
字数 189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4954.2018.02.07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谢春燕 10 9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损伤标志物
联合检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月刊
1671-4954
45-1301/R
广西省南宁市古城路31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487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366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