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潘光旦理科训练出身,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学习生物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动物学、古生物学和遗传学,获得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虽然他较多地转到优生学、社会学,注重性、婚姻、家庭、教育等问题的研究,但他的这些研究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离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训练及其视角,主张“以生物为体,以社会为用,采遗传选择之手段,以达人文进步之目的”。其中的原因,是他一心想要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方法,利用社会干预与社会选择的手段,以改善中华民族的体质和智力,从而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他所主张的人文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建立在“种族绵延”基础上。他固然重视“个体”,同时更强调“群体”。在以“个体”和“群体”为两纲的理想架构中,“个体”是起点,“群体”则是目的。
推荐文章
时代、民族、个性与绘画的反思
艺术特色
多元化
个性表现
为民族复兴装上中国"芯"
中国芯片
核心技术
民族复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为民族续命:潘光旦与他的时代
来源期刊 清华社会学评论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潘光旦 清华 社会学 知识分子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
页数 7页 分类号 G6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奎松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63 434 11.0 2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潘光旦
清华
社会学
知识分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清华社会学评论
半年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8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