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解决大型先进反应堆下封头高热负荷的挑战,通过堆内熔融物滞留(IVR)的严重事故缓解措施,向堆腔注水,实施压力容器外部冷却(ERVC),使下封头(RPV)的热负荷分布不超过临界热通量(CHF).通过在模拟ERVC条件的自然循环回路上,开展光滑面和开槽面在朝下倾斜表面方位角为7.5°、37.5°、67.5°和82.5°的沸腾传热与CHF的对比实验,发现在ERVC的低流速过冷沸腾条件下,由于超蒸发效应,开槽面上沸腾换热显著增强,CHF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初步验证了其应用于增强ERVC热负荷有效性的可行性.
推荐文章
应用于屋面蒸发降温的多孔质材料重复吸水性能实验
浸润装置
蒸发降温
毛细吸水系数
吸水性能
改性酚醛材料
醋酸纤维材料
超疏水/亲水性结构表面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微尺度
气液两相流
传热
超疏水
超亲水
表面工程技术应用于蒸发器的防垢及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进展
表面工程
污垢
强化传热
沸腾
蒸发器
纳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超蒸发表面结构应用于ERVC增强的初步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应用科技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IVR-ERVC 开槽面 超蒸发效应 沸腾换热 临界热通量 严重事故 RPV 缓解措施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0-115
页数 6页 分类号 TL333
字数 594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91/yykj.201704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辉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55 231 8.0 12.0
2 匡波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59 218 9.0 11.0
3 刘鹏飞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7 90 6.0 9.0
4 王凡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5 20 2.0 4.0
5 唐琪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9 106 5.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IVR-ERVC
开槽面
超蒸发效应
沸腾换热
临界热通量
严重事故
RPV
缓解措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科技
双月刊
1009-671X
23-1191/U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通大街145号1号楼
14-160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6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15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