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科技刑法立法应当是有别于传统刑法立法手段的一种技术表达性、技术运用较强的融合过程.反思目前我国科技刑法体系,技术性立法方法论的运用缺失较为明显.一方面,在宏观视域的行为类型表达上,科技刑法立法的形态混淆是行为概念层面技术性缺失的典型体现;另一方面,在微观层级的行为运用环节中,信息网络刑法要素的技术区分弱化是行为运用层面的技术性匮乏之征表.科技刑法技术性立法理念的塑造在于提倡刑法规范需立足技术发展阶段的全局性,紧密关注互联网空间技术发展的特质性,促使科技犯罪行为的质变与量变过程能够在科技犯罪的类型划分和量刑评价机制中得以体现.进而,科技刑法立法机制应当构建“信息网络犯罪——生命科技犯罪——人工智能犯罪”“三位一体”的科技刑法体系的技术面向,并将技术区分充分运用于技术作用力、技术用语概念的界分以及技术犯罪行为认定的依据之中,以此契合科技犯罪的技术归化本位.
推荐文章
舒适:技术性的与非技术性的
舒适
技术性舒适
非技术性舒适
生命科技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立法思考
生命科技
克隆技术
计算机技术
法律
野生动物的刑法立法保护机制及其完善
野生动物
刑法
立法
生态法益
影视灯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探析
影视灯光
艺术性
技术性
探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科技刑法技术性立法方法的缺失与技术归化
来源期刊 刑法论丛 学科
关键词 科技刑法 技术性立法 人工智能犯罪 信息网络犯罪 生命科技犯罪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中国刑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7-170
页数 44页 分类号
字数 3150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熊波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9 91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4)
共引文献  (540)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4(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5(3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6(3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7(3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18(43)
  • 参考文献(12)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2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科技刑法
技术性立法
人工智能犯罪
信息网络犯罪
生命科技犯罪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刑法论丛
季刊
978-7-5118-6933-3
大16开
北京市新街口北大街19号北师大后主楼1814室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95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55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