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 (SOC) 含量为9. 076~56. 855 g/kg, 可溶性有机碳 (DOC) 含量为822. 311~1 175. 778 mg/kg, 微生物量碳 (MBC) 含量为332. 933~2 035. 244 mg/kg, 易氧化有机碳 (EOC) 含量为2. 381~6. 094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 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 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 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 (10~20 cm) 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 (0~10 cm) 和深层 (20~30 cm)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 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 (P <0. 01) 或显著 (P <0. 05) 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能力大小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 (P <0. 01) 和显著 (P <0. 05) 正相关, EOC与CPAI、CPI、CPMI呈极显著 (P <0. 01) 或显著 (P <0. 05) 正相关.不同植被恢复方式通过增加土壤SOC、EOC等, 从而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 局部范围内有波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 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 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 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 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 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 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 优先考虑自然恢复, 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推荐文章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惰性碳指数
植被恢复
喀斯特
黄土丘陵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土壤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土壤有机碳
植被恢复方式
侵蚀环境
黄土区
砒砂岩区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及碳储量
黄棕壤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缙云山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物理分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研究
来源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岩溶区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林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
页数 11页 分类号 S714.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崔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30 249 9.0 13.0
2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40 389 9.0 18.0
3 庞丹波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6 23 3.0 4.0
4 哈文秀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1 6 1.0 1.0
5 关颖慧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05)
共引文献  (1142)
参考文献  (3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3(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5(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6(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7(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5(3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6(5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07(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8(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9(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10(3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11(3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2(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13(2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4(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5(2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6(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岩溶区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月刊
1000-1522
11-1932/S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18-91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06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