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温带林业研究       
摘要:
[目的]对五大连池风景区(以下简称五大连池)龙门石寨负离子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以真实反映五大连池负离子的状况,使游客直观感受到负离子带来的心旷神怡,能够有效推动五大连池旅游产业的发展.[方法]采用FR500原位空气负离子监测系统,于2018年1月、5月、8月、11月连续监测五大连池空气负离子的浓度,以空气负离子观测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对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的温、湿度之间的相关性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为午夜至清晨高、中午较低、傍晚后逐渐升高.(2)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表现为8月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其它3个月差别不大.(3)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为夏季最高,冬季相对较低,春、秋季节居中.(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总体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结论]五大连池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差异,一天中上午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远高于下午,总体变化趋势呈U型分布;季节变化总趋势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居中,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湿度变化呈显著相关,早晚温度低,湿度大,负离子相对较高,正午温度高,湿度小,负离子相对较低.
推荐文章
五大连池矿泉水的微生物特征和生态健康效应
火山矿泉
水化学特征
微生物特征
生态健康效应
五大连池旅游观光农业建设
五大连池
旅游业
旅游观光农业
五大连池水质现状及近30年前后变化
水质
富营养化
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地区泉水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泉水
氯同位素
碳同位素
气体地球化学
五大连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五大连池风景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来源期刊 温带林业研究 学科
关键词 五大连池风景区 负离子浓度 温度 湿度 变化规律研究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40
页数 4页 分类号 S718.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6-4900.2019.04.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6 1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4)
共引文献  (313)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4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五大连池风景区
负离子浓度
温度
湿度
变化规律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温带林业研究
季刊
2096-4900
23-1603/S
大16开
2018-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7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93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