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为改性剂,采用熔融共混法通过双螺杆挤出造粒,并经线材机制得直径为(1.75±0.05)mm的三维(3D)打印线材,再进行熔融沉积成型(FDM)为PLA/TPU 3D打印制品.通过摆锤式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研究了相形态(TPU含量)和沉积方式对PLA/TPU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U的加入使PLA冲击韧性增强,提高幅度为631.0%;熔融沉积方式对PLA/TPU共混体系缺口冲击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其中45°/45°时冲击强度较高,提高幅度为101.9%;该研究可以为设计FDM模式的3D打印工艺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推荐文章
TPU对ABS熔融沉积成型性能的影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热塑性聚氨酯
熔融沉积成型
成型性能
PLA/HB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聚乳酸
超支化聚酰胺酯
熔融共混
复合材料
PBS/PLA/滑石粉3D打印线材制备及熔融沉积成型工艺研究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聚乳酸
滑石粉
三维打印线材
熔融沉积成型
马来酸酐接枝PS对PS/PLA共混体系发泡行为的影响
聚苯乙烯
聚乳酸
泡沫材料
溶解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熔融沉积方式对PLA/TPU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塑料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聚乳酸 热塑性聚氨酯 熔融沉积成型 沉积方式 冲击强度
年,卷(期) 2019,(9) 所属期刊栏目 材料与性能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26
页数 6页 分类号 TQ32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9491/j.issn.1001-9278.2019.09.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薇 福建师范大学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5 61 4.0 7.0
2 夏新曙 福建师范大学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3 26 3.0 4.0
3 林鸿裕 黎明职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3 1 1.0 1.0
4 杨裕金 福建师范大学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8)
共引文献  (116)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聚乳酸
热塑性聚氨酯
熔融沉积成型
沉积方式
冲击强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塑料
月刊
1001-9278
11-1846/TQ
16开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1号
82-371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74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4106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