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建立在体角膜内皮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 及其损伤后再生的潜能.方法选取2周龄的正常六角龙鱼3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观察组、NaOH损伤组及机械损伤组,各10只.采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茜素红-曲利苯蓝内皮染色和氯化金角膜神经染色等方法观察.对正常观察组六角龙鱼,观察其眼球和角膜正常结构;通过NaoH溶液和器械两种方法损伤角膜内皮层,建立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其角膜内皮细胞再生的情况.对4个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均值进行比较,事前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如果检验结果 显著,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否则选用校正自由的F检验.结果六角龙鱼角膜厚度约为(75.75±7.51)μm,角膜上皮细胞层较厚,约占角膜厚度的一半.经NaoH溶液和器械两种方法损伤其角膜内皮细胞后,六角龙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降低.NaoH损伤组和机械损伤组在不同时间点,六角龙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1.38,51.77;P<0.05).而各个时间点间的差异,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2.67,0.70,4.14;P>0.05).在损伤后3 d时,NaoH损伤组六角龙鱼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为(128±14)个/mm2,机械损伤组为(113±11)个/mm2.与损伤前比较,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39,8.78;P<0.05);在损伤后7 d时,NaoH损伤组六角龙鱼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为(157±20)个/mm2,机械损伤组为(169±19)个/mm2.与损伤后3 d时比较,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有所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8.07;P<0.05);在损伤后14 d时,可见NaoH损伤组六角龙鱼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为(198±17)个/mm2,机械损伤组为(223±17)个/mm2.与损伤后3 d时和7 d时比较,均有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5,8.07;P<0.05)和(t=4.94,6.70;P<0.05).随着时间延长,两组六角龙鱼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均逐渐恢复.在伤后14 d时,其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大小和密度均基本恢复正常状态.结论 使用NaoH溶液和器械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六角龙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动物模型.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其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再生潜能.此方法可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再生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