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加密地面区域站资料、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分析了发生在青海祁连山区两次高原冰雹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结果显示:相比"7·13"的弱冰雹过程,"8·17"强冰雹过程的热力不稳定明显,而"7·13"过程中动力不稳定则更强."8·17"强冰雹过程整层水汽含量达到了"7·13"弱冰雹过程的2倍以上,且"8·17"强冰雹过程低层暖湿层较为深厚,而"7·13"弱冰雹过程则较为浅薄.但两次过程中,0℃层和-20℃层之间的距离均保持在3km左右,触发条件以沿祁连山脉北坡山谷地带进入的多股冷空气为主,进入路径主要位于祁连县西北部的托勒河谷、八宝镇西北侧的黑河河谷以及祁连县峨堡镇的北侧相对地势较低地带.冷空气进入祁连山区后,会激发祁连山脉和达坂山河谷之间暖湿地带的对流风暴,且风暴移动方向和地面冷空气及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较为一致.
推荐文章
祁连山区松毛虫防治技术
松毛虫
生活习性
防治技术
祁连山区主要下垫面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粒径分布
单重分形
多重分形
土壤
祁连山
两次混合性大风天气成因及模式预报能力对比分析
混合性大风
对比分析
实况资料
数值模式产品
近50年来ENSO与祁连山区气温降水和出山径流的对应关系
恩索循环
厄尔尼诺
祁连山
气温
降水
径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祁连山区两次冰雹天气成因基本条件对比分析
来源期刊 青海科技 学科
关键词 强冰雹 成因 基本条件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发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8-73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528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志凤 7 0 0.0 0.0
2 欧建芳 7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
共引文献  (15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强冰雹
成因
基本条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青海科技
双月刊
1005-9393
63-1034/G3
大16开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大街2号
56-14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69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60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