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推荐文章
半夏泻心汤之方药考
半夏泻心汤
方药考证
中焦
寒热错杂证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探讨
半夏泻心汤
寒热互结
寒热并用
湿热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
胃热脾寒
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随证加味临床治疗36例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中医药疗法
半夏泻心汤
临床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半夏泻心汤证考
来源期刊 河南中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痞证 《伤寒论》 小柴胡汤 张仲景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7-82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2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367/j.issn.1003-5028.2019.06.02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余洁英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12 6 1.0 2.0
2 韩新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6 1 1.0 1.0
3 江宇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5 17 2.0 4.0
4 刘雅倩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6 3 1.0 1.0
5 张妙芬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3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半夏泻心汤
痞证
《伤寒论》
小柴胡汤
张仲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河南中医
月刊
1003-5028
41-1114/R
大16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
36-40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776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7874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