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比较直接,构造复杂,以致对中新生代盆地的性质一直存在较大争论.通过对盆地地震大剖面和测井资料地质解释与统计成图,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三大构造层对应三类盆地,具体以古近系底(TR)与下油砂山组顶的不整合面(T2'),将中生界划为下构造层,古近系路乐河组、上下干柴沟组、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构成中构造层,新近系上油砂山组、狮子沟组与第四系组成上构造层,其分别对应三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原型盆地.下构造层为燕山运动阶段形成,为侏罗纪早期伸展断陷、中后期坳陷盆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北半部及柴西地区,现为残留盆地;中构造层发育于早喜马拉雅期,主体厚度区位于盆地西半部的菱形块体内,阿尔金断裂带的走滑与南祁连西段的顺时针旋转是中构造层盆地发育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原型盆地为走滑旋转盆地.一里坪—南八仙构造线以北一带因主要断裂带的走滑反转作用成为中、下构造层主要叠合区.上构造层盆地为晚喜马拉雅运动阶段走滑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由西向东迁移的明显特征,为走滑盆地.一里坪—东台吉乃尔湖一带为中、上构造层盆地叠合区,叠合机制为盆地基底持续挠曲坳陷作用.分析认为,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及特殊的深部地质结构所导致的主要大断裂多次反转作用是造成盆地反转与走滑叠合的关键动力学机制.文章同时简述了对油气勘探的参考意义.
推荐文章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沉积迁移
区域应力场
动力学机制
柴达木新生代成盆动力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
成盆动力学
岩石圈
冲断系统
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
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主要断裂特征和动力背景分析
断裂
地质构造
地球物理
珠江口盆地
南海
伊朗库姆盆地新生代油气成藏地质特征
库姆盆地
新生代
背斜圈闭
油气藏形成
地质
特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新生代柴达木叠合盆地解析、动力学机制探讨及对油气控制意义研究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界 构造层序 叠合特征 油气分布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05-815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618.13
字数 818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75/cagsb.2019.09030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84)
共引文献  (946)
参考文献  (3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8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9(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3(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1994(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5(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6(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199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19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0(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1(5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5)
2002(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7)
2003(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4)
2004(5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5)
2005(5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06(5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07(4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08(3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9(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2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2(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3(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5(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界
构造层序
叠合特征
油气分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