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区位于吕梁山北端,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特征以继承性断裂活动和地壳间歇性抬升为主导,造就了山体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山体之间盆陵区接受沉积完整的山麓冲积体系,形成一系列夷平面、黄土丘陵、河流阶地、冲洪积扇等构造地貌单元,造就了现今盆岭相间的构造景观和河流网络格局.
推荐文章
吕梁山区耕地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利用
耕地抛荒
Logistic模型
影响因素
吕梁山区
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
吕梁山
鄂尔多斯盆地
隆升
裂变径迹
盆山耦合
吕梁山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吕梁山
新生代
隆升
隆升机制
裂变径迹
太行和吕梁山区大豆生态型间差异比较
大豆
生态型
太行山
吕梁山
平川旱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吕梁山区兴县—静乐一带新生代构造研究
来源期刊 华北自然资源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吕梁山区 兴县—静乐 新生代 构造研究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2
页数 3页 分类号 P613
字数 375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建中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2)
共引文献  (44)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吕梁山区
兴县—静乐
新生代
构造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北自然资源
双月刊
1672-7487
14-1401/P
16开
太原市望景路3号
200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4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7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