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描述重庆地区住院患者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概况、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1月~2018年1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资料.诊断方法以脑脊液隐球菌培养作为参照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149个病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54±12.94岁,发病以男性(72.5%)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4.00个/μL,有84.50% 的患者HIV RNA≥4 lg拷贝/mL;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的阳性率为98.00%,灵敏度96.80%,特异度100.00%,诊断符合率为61.1%,隐球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3.10%;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2.08%(18/149).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4~60岁)、体重下降在2 kg以内、抗真菌治疗前初始脑脊液氯化物正常或降低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院内结局的保护因素,而头痛、意识障碍、乏力、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12细胞个数/μL、初始脑压大于250 mm/H 2 O为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在18~44岁是艾滋病合并隐脑住院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意识障碍、乏力为住院患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住院患者院内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影响因素多,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该疾病的综合管理.
推荐文章
67例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临床分析
艾滋病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临床特征
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20例临床分析
艾滋病
脑膜炎,隐球菌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诊断
治疗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MRI表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新型隐球菌
脑膜脑炎
磁共振成像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30例的临床分析
艾滋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重庆地区149例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例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真菌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艾滋病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临床特征 预后影响因素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4-209
页数 6页 分类号 R519.4
字数 327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3827.2019.04.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耀凯 62 111 6.0 8.0
2 鲁雁秋 14 39 4.0 6.0
3 吴玉珊 11 31 4.0 5.0
4 邱丹 2 7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艾滋病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临床特征
预后影响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真菌学杂志
双月刊
1673-3827
31-1960/R
大16开
上海市凤阳路415号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3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710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