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研究不同CO2浓度升高水平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代际影响,基于CO2浓度自动调控系统开展田间试验,以上一生长季经CO2浓度升高处理(CO2浓度比自然环境高40μmol·mol-1)的粳稻(Oryza sativa L.)种子(SI)和没有经过CO2浓度升高处理的粳稻种子(SII)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CO2浓度水平:以背景大气CO2浓度为对照(CK)、CO2浓度比CK分别增加80 μmol·mol-1(T1)和200 μmol·mol-1(T2),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 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使SI和SII蜡熟期的基础荧光(Fo)分别下降了8.6%(P=0.004)和8.0%(P=0.033),T2处理使SI和SII扬花期的Fo分别下降了12.5%(P=0.033)和18.0%(P=0.015).T1处理使SI和SII蜡熟期的最大荧光(Fm)分别上升了10.1%(P=0.001)和11.0%(P=0.001),T2处理使Fm分别上升了12.0%(P=0.000)和10.6%(P=0.001).T1处理使SI和SII蜡熟期的可变荧光(Fv)分别上升了16.2%(P=0.001)和17.7%(P=0.001),T2处理使Fv分别上升了18.2%(P=0.000)和17.6%(P=0.000).T1处理使SI和SII蜡熟期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上升了6.2% (P=0.001)和6.5%(P=0.005),T2处理使Fv/Fm分别上升了6.2%(P=0.001)和6.8% (P=0.003).与CK相比,T1和T2处理使SI和SII的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o/RC)、单位反应中心以热能形式耗散的能量(DIo/RC)在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下降,单位面积光合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在蜡熟期上升.SI与SII相比,它们的Fo、Fm、Fv、Fv/Fm、ABS/RC、TRo/RC、DIo/RC、RC/CS.、ETo/RC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光合系统的光能转换能力,对光合功能有促进作用,而叶绿素荧光特性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没有代际差异.
推荐文章
不同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水平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粳稻
CO2浓度
氮肥
光系统Ⅱ
叶绿素荧光
红松光合特性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红松
净光合速率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导度
水稻株高性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CO2浓度
CSSLs
QTL
水稻
株高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对CO2浓度升高的代际响应研究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粳稻 CO2浓度升高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系统Ⅱ 代际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3-471
页数 9页 分类号 S511|X17
字数 77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9.03.0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2)
共引文献  (1828)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2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粳稻
CO2浓度升高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系统Ⅱ
代际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