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建立正常枕颈联合部位延髓及上段颈髓(延脊髓)矢状径随距测量基线(C2椎体前下缘与C3椎体后上缘的连线)上方距离变化的计算模型(矢状径计算模型),并检验其误差.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治疗并行颈椎MR检查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164例进行影像学测量研究.将延脊髓分为上、下两段,定义其分界线(即平行于测量基线且经过寰椎前弓松质骨下缘的直线).选取100例正常枕颈联合部位的正中矢状位MRI,测量并计算延脊髓上、下段的矢状径随距测量基线上方距离的变化率,建立以个体枢椎下缘水平延脊髓矢状径和距测量基线上方距离为自变量的延脊髓矢状径计算模型.选取另64例正常枕颈联合部位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椎前弓下缘处及其上、下10 mm处的矢状径实际值,并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计算误差值及误差率.在分界线处采用替代估计法(以枢椎后下缘处实际矢状径作为分界线处拟正常矢状径)和均值估计法(以前100例的均值作为分界线处拟正常矢状径)估算延脊髓矢状径,与矢状径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计算误差值及出现较大误差(定义为≥1 mm)的百分率.结果 延脊髓矢状径计算模型的计算公式:(分界线下方)延脊髓矢状径=枢椎下缘水平矢状径+0.0472×测量基线上方距离,(分界线上方)矢状径=枢椎下缘水平矢状径+0.0472×分界线至测量基线距离+0.298×(测量基线上方距离-分界线至测量基线距离).计算模型的误差评估结果显示,矢状径模型计算值的误差随距测量基线上方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寰椎前弓下缘上方10 mm处误差为(1.06±0.72)mm,误差率10.52% ± 8.26%.矢状径计算模型相较于均值估计法,出现较大误差的百分率更低(Z=-3.527,P<0.001);而相较于替代估计法,矢状径计算模型的误差更小(Z=-4.88,P<0.001),出现较大误差的百分率更低(Chi?Square=6.015,P=0.024).结论 延髓及上段颈髓(延脊髓)矢状径计算模型可较准确地估计延脊髓不同部位的矢状径,为延脊髓受压程度的定量评估和寰枢关节复位后是否需要减压的判断提供重要参数.
推荐文章
股骨上段髓腔径线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股骨
髓腔
解剖
人工髋关节
中央前、后回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
端脑
矢状面
髓突
MRI
断层解剖学
股骨上段髓腔角度几何形态学研究
股骨
髓腔角度
人工髋关节
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大鼠模型的建立
矢状窦血栓形成
疾病模型,动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延髓及上段颈髓矢状径计算模型的建立
来源期刊 中华骨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延髓 颈椎 脊髓 磁共振成像 摄影测量法 线性模型
年,卷(期) 2019,(20)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85-1292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690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9.20.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伟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 256 2064 20.0 36.0
2 安岩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 11 44 4.0 6.0
3 李凌江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4)
共引文献  (36)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3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4(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延髓
颈椎
脊髓
磁共振成像
摄影测量法
线性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骨科杂志
半月刊
0253-2352
12-1113/R
大16开
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406号
6-17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8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11169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