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芳华》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小说叙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者的叙述行为,二是故事讲述者——作家萧穗子的话语层,即她的回忆,三是故事层,回忆中少女萧穗子眼中的她与周围的人和事。但在小说中,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总是不自觉地被类似于全知视角的后视角代替,即多年以后的萧穗子在回忆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体悟改写过的人与事,造成叙事视角的模糊和人物塑造的不足。叙事话语过度消解真实性,造成小说现实意义的流失。小说对主人公刘峰的形象塑造较为扁平化、符号化,而萧穗子的形象因为叙事者的刻意忽略更显苍白。这些都导致小说文本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力量削弱。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严歌苓《芳华》的写作缺憾
来源期刊 写作:上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严歌苓 《芳华》 叙事视角 人物形象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9-104
页数 6页 分类号 I712.074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云 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 35 54 4.0 6.0
2 郝敬 安徽大学文学院 19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严歌苓
《芳华》
叙事视角
人物形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写作
双月刊
1002-7343
42-1088/H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38-6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10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44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