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瓣膜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瓣膜术后出现CS行ECMO辅助患者31例,根据是否应用IABP辅助分为单纯ECMO组(18例)和ECMO联合IABP组(13例).比较2组手术相关资料、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ECMO辅助48 h后生化相关指标和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上机时、上机24h后、上机48 h后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2组脱机率和院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CMO联合IABP组气管插管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长于/大于单纯ECMO组[(282±244)h比(140±109)h、(867±446)ml比(372±200) ml],术后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ECMO组(均P<0.05).ECMO辅助48 h后,ECMO联合IABP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ECMO组(均P<0.05).ECMO联合IABP组上机24 h后碳酸氢根离子水平和上机48 h后pH值、碳酸氢根离子水平均低于单纯ECMO组,上机24h后血氧饱和度、血乳酸水平和上机48h后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单纯ECM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瓣膜术后出现CS患者,在ECMO辅助基础上联合应用IABP,并不能提高患者脱机率及院内生存率,同时会增加脑出血及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
推荐文章
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用于治心源性休克的护理观察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球囊反搏
护理
观察
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病人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
心肌炎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护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对心源性休克病人存活率及安全性的影响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体外膜肺氧合
存活率
安全性
肺毛细血管楔压
脑钠肽
左室射血分数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救治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护理
重症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球囊反搏
院内转运
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于瓣膜术后心源性休克的救治
来源期刊 中国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年,卷(期) 2019,(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46-1150
页数 5页 分类号 R541.6
字数 46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j.issn.1673-4777.2019.08.00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医药
月刊
1673-4777
11-5451/R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路2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楼二层
80-528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47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7261
论文1v1指导